北京temu主图设计

生活服务你的位置:北京temu主图设计 > 生活服务 > 网店装修 【优秀案例】近郊型古村落振兴模式的探索——以广州市从化殷家庄、花都港头村为例

网店装修 【优秀案例】近郊型古村落振兴模式的探索——以广州市从化殷家庄、花都港头村为例

发布日期:2024-08-29 06:38    点击次数:85

网店装修 【优秀案例】近郊型古村落振兴模式的探索——以广州市从化殷家庄、花都港头村为例

编者按

引言

古村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之一。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广州市68条市级传统村落及11条纳入历史风貌区的古村落呈现不同程度的衰落或者损毁。经研究发现,古村落的传统风貌保存完整度与其所处的城市区位存在一定关系,离城市中心区越近,传统风貌保存情况就越差。究其原因,是古村落原有业态、空间、设施无法满足当今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从而表现出城中村人口持续流入,空间“自我无序更新”以适应城市功能和人口需要,远郊村人口持续流出而“自然衰败”两个趋势。

相较于这两类村落,近郊型古村落在区位、交通、风貌、设施、生态等方面具有多重优势;但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又是最容易被“城中村化”的区域,其保护利用的优势条件和迫切性都十分凸显。

广州市近郊型古村落的优势

01

地理区位方面

广州近郊型古村落在空间上分布于距主城区1小时交通等时圈内,与主城区交通联系紧密,且在区域上与周边城镇级公服、市政基础设施等城市要素共存,可有效支持村落的后续建设、发展和运营需要,具备成为城市后花园的优势。

历史文化资源方面

虽然近郊型古村落具有强烈的动态性,比如人口流失、传统建筑空置而自然损毁、现代城市元素不断渗入等现象,但传统建筑留存数量一般占村域总建筑数量的10%以上,损坏程度较城中古村和远郊古村低,村落历史格局相对完整,核心历史文化资源大部分处于“冻结式”保存状态。历史文化资源本底未受到城市建设的冲击,活化利用的基础良好。

生态资源方面

相较城中古村落,近郊型古村落具有丰富的生态自然资源,村落周边的山、水、林、田等自然要素与古村落建筑构成的环境格局较为完整,拥有优质“文化+生态”基底。

近郊古村落现状衰败原因剖析

02

城市化过程中,村落原有封闭属性被打破,内外要素流动频繁,导致村民从土地资源获取的经济效益远低于第二、第三产业,村落对第一产业的强依赖性被改变。但是,这类村落的第二、三产业主要为自主发展的方式,容易模仿周边城区而形成类似的产业模式,但服务质量及品类竞争力不强,对比于城区产品无法形成吸引力。因而,第二、第三产业无法形成留住村落中青年以及吸引外来人口就业创业的产业基础。以上原因最终导致村落人口出现周期性,甚至是不可逆的外溢。

人口外溢引致历史文化脉络断层。近郊型古村落在产业结构与劳动人口外溢的双重作用下,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不断流失,造成古村落历史文化脉络和传承的断代断层。物质空间上传统民居、宗祠、古桥、牌坊等物质空间缺少人力维护而日渐衰败,且物质空间的衰败引致年轻一代村民的身份认同感与归属感持续降低,依靠口口相传的村落记忆逐渐断层。对于非物质层面上的宗族关系、邻里关系及传统文化因缺少互动交往与维护,村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关系日渐疏远,村落传统文化传承主体参与度降低,传承路径日渐收窄。

图片

近郊型古村落衰败原因剖析

近郊型古村落振兴模式——“大树生长模型”

03

自村落开村,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就孕育出相应的物质空间和非物质文化活动,构成了这片土地上的“文化根脉”。但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即“土壤”发生改变,无法为“历史文化根脉”提供适合的养分,要养活“根脉”就要修复治理“产业土壤”。通过政策与资本先行发力,为古村落谋划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可充分利用村落及周边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的新型发展产业,促进古村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换土”。

把新产业与历史文化空间结合,形成村落产业发展的特色和引擎,其带来的持续性经济效益反哺村落更大范围的历史文化物质空间的修缮、改造。“历史文化根系”与“土壤”产生多重效益才能留住本地青年和本地人才,并且产生对外部人才、资本的吸引力,支撑更多元的产业(文化、商业、创意产业)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增长,产出更大范围的多重效益,实现“大树的枝繁叶茂”,使古村落的发展进入正向良性循环的状态。

图片

近郊型古村落复兴模式——“大树生长模型”

构建“大树生长模型”是为了揭示出“历史文化资源、产业、资本、人口、设施” 等要素对近郊型古村落振兴的作用机制及作用过程,可以总结为“护根-活根-养根-强干-长枝-生叶”全过程,实现了保护与发展协同作用下,覆盖规划设计-实施运营全过程的古村落振兴模式。

图片

近郊型古村落保护发展全过程示意

下文以广州市从化区殷家庄和花都区港头村2个近郊型古村落为例,阐述古村落振兴过程中在规划和运营两个阶段如何实现保护与发展协同工作的具体实践。

3.1

规划设计阶段——以从化区殷家庄为例

殷家庄是已纳入广州历史风貌区的11个古村落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该项目通过同步编制《从化东风殷家庄历史风貌区保护利用规划》(已批准实施)(以下简称“保护规划”)和《广州市从化区城郊街东风村全面改造项目片区策划方案》。运用“近郊型古村落振兴模式”统筹古村落历史保护和城市更新的各项要素,实现“古村保护+片区更新”协同发展的目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从化殷家庄美景

在“保护”方面,殷家庄保护规划首先探究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因,小程序美工理清村落“依河而建、因墟而兴、分房建庄、由商转农”的历史发展过程,明确历史空间核心价值,从而确定保护要素和划定保护范围,并对各类价值要素和保护范围提出相应保护措施及控制要求。以“整体协调、从严管控、分区管控”方针,落实保护范围内核心-建控-环境协调区的三级高度控制。

在此基础上,为尽可能降低周边新建区域对村落传统风貌造成的消极影响,并增强周边道路和开敞空间对古村风貌的感知度,保护规划对环境协调区以外的地块提出限高40m,控制三条视线通廊,以及沿主要道路通透率不小于30%的管控要求;并在建筑层面进一步提出了保护范围内外新建或改建建筑的退距、控高、屋顶形式、材质、色彩等方面的精细化风貌指引。

保护规划基于村落历史文化核心要素,协调更新发展需求,清晰明确了保护底线和要求,完成了近郊型古村落振兴模式的“护根”步骤。

图片

图片

 殷家庄村落历史格局图(左)、保护范围及保护对象分布图(右)

图片

殷家庄更新改造规划总平面图(局部)

在“发展”方面,探寻适应区域发展和古村落自身发展需要的产业功能,促进不同类型传统空间与产业业态的匹配融合,达到“活根”和“养根”的目的。殷家庄的发展定位充分发挥地处地铁14号线东风站(已开通)的交通优势,打造为“广州近郊活态展现广府与客家特色的岭南古村落,从化北部乡村旅游区的门户节点和综合型旅游集散中心”,将产业功能的植入与传统建筑的分类分级保护利用要求结合,使传统建筑修缮改造后,能够植入与片区更新发展需求一致的产业和功能,分别规划旅游综合服务与商业区、生态休闲与都市农业体验区、酒店住宿与美食体验区、文化休闲与教育培训区。

图片

 殷家庄功能定位分析图

图片

图片

殷家庄产业功能空间分布(左)与建筑分类分级保护结合分布(右)

3.2

实施运营阶段——以花都区港头村为例

港头村位于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东北部,是拥有660余年历史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广东省第三批古村落”。港头村背靠南山,紧依流溪河,村落河汊、湖泊、水塘众多,有着丰富的山、水、林、田、塘自然资源。古村主要传统建筑群汇聚在村落中心,并与村前半月形水塘交相辉映,形成极具岭南特色的村落格局。

港头村更新项目引入社会资本,在实施运营阶段以“岭南国际建筑师公社”美丽乡村项目,围绕历史文化资源的改造利用,吸引资本、人才、产业进驻,促进古村落历史文化空间的复兴和新型产业的培育,实现了古村落振兴模式的“护根——活根——养根”三个步骤的效果。

2019年,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联合省属国有企业发起“岭南国际建筑师公社”美丽乡村项目,提出以“设计改变乡村、艺术修复乡村、文化引领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为途径的系统性解决方案。该集群设计项目邀请国内外8位知名建筑师,采用“1位建筑师+1座院落+1种业态”方式,为港头村量体裁衣,改造8座传统建筑。此外,运营方还以“趣村·港头”为主题于同年举办国际设计竞赛,向世界范围内40周岁以下的青年设计师伸出橄榄枝,鼓励多学科设计师组队建设露天“岭南建筑博物馆”。

国内外知名设计师进场加上国际设计竞赛双重运营手段为港头村标上了区别于其它古村落的“文化标签”。项目不追求过高的经济效益和资源配置,不对港头村的空间布局进行改动。目前村内已有青山周平团队的“陋园”、承孝相团队的“居住风景”、王维仁团队的港头客厅书屋3处大师作品落成并长期运营开放。该项活动和实施效果经过宣传、推广,持续吸引市民下乡,古村落开始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吸引力。

图片

港头村成片镬耳墙,景色震惊

图片

《中国传统村落花都区港头村保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鸟瞰图

“岭南国际建筑师公社”成为了港头村独特的“文化IP”,吸引了更多与岭南建筑相关的新兴业态、青年设计师等游览、或进驻古村落。运营管理方进一步在村落中培育或导入适应历史文化空间和当今社会需求的产业业态,如符合青年潮流的露营营地、结合自然稻田、水系景观建设“稻墅”度假区、“无花果乐园”、“小牛物语研学基地”等。

以文化创意产业和乡村旅游双引擎激发在地村民自我运营动力,从而在实施运营阶段达到“强干”“长枝”“生叶”的效果。港头村关联周边生态资源和区域既有旅游资源,逐步实现成规模、多主题、多亮点的以传统村落为核心,辐射周边的大型“文旅”综合区。

图片

港头村内3处已落成的大师作品

图片

 规划设计与实施运营阶段双向促进近郊型古村落健康发展

结语

04

传统文化碎片化、地域过疏化、地方空心化等已成为影响古村落发展的重要因素,导致部分村民的乡情逐渐淡薄。通过规划设计与实施运营,统筹城乡要素,探索“近郊型古村落振兴模式”。把过去在城市化过程中挫损的古村落转变为人口、经济、文化、生态全面发展的有机生长体,对于我国数量众多、分布于城市边缘区的古村落振兴发展具有广泛的推广意义。

作者简介

余灏深,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主创规划师,项目负责人,城乡规划工程师,haoshenyu@qq.com

黄雅文,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规划师,城乡规划工程师,411393915@qq.com

项目编制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涉及项目名称:《从化东风殷家庄历史风貌区保护发展规划》《中国传统村落花都区港头村保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项目组成员:刘洁、余倩雯、余灏深、涂文、黄雅文、杨毅衡、陈志奕、赵逸靖、黄卓明、石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Powered by 北京temu主图设计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 2023-2024 鄂ICP备2023020028号-1 武汉承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top